第(1/3)页 宝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的狭窄水道,渐渐驶入宽阔的港湾,尚未完全靠岸,朱高炽与朱雄英便被眼前的繁盛景象震撼得驻足不前。 此刻的马六甲港口,早已不是数年前那处仅有零星商船停靠的简陋码头,而是发展成为整个南洋乃至东半球最繁华热闹的贸易枢纽,人声鼎沸,千帆林立,一派万商来朝的盛景。 港湾内,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地排列着,桅杆如林,帆影蔽日。 既有大明的巨型宝船,船体巍峨,帆如垂天之云,满载着丝绸、瓷器与茶叶;也有南洋各国的多桅商船,造型各异,船舱里堆满了香料、珊瑚、珍珠与象牙;更有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独桅帆船,带来了异域的宝石与织物。 船只进进出出,装卸货物的号子声、商人的叫卖声、各国语言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一曲喧闹而充满活力的贸易交响曲。 “高炽,这马六甲的繁华,比咱们预想的还要盛啊!”朱雄英难掩心中的惊叹,目光扫过港湾内络绎不绝的商船,语气中满是赞许。 朱高炽微微颔首,眼中闪烁着亮光:“当年力主在此建设港口,果然没有错。此地扼守马六甲海峡要冲,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,如今能成为万商汇聚之地,既扬了大明国威,又能为朝廷赚取巨额财富,实在是一举多得。” 说话间,宝船已稳稳停靠在主码头。 岸边早已列队等候着一群身着大明官服的官员,为首之人正是奉命镇守马六甲、统筹南洋贸易与水师事务的徐增寿。 他见朱高炽与朱雄英走下船板,立刻快步上前,躬身行礼:“臣徐增寿,参见大将军王,参见太子殿下!殿下驾临马六甲,臣有失远迎,望殿下恕罪!” 徐增寿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子,智勇双全,熟悉海事,当年朱高炽开拓南洋时,便力荐他与李景隆统帅南洋水师坐镇马六甲,如今看来,这份举荐果然没有错付。 朱高炽上前扶起他,笑着打趣道:“你小子装什么呢?这几年马六甲能发展得如此繁荣,你功不可没。一路辛苦你了。” “哈哈哈……”徐增寿起身,脸上也露出了笑容,“马六甲能有今日之盛,全赖陛下与殿下的英明决策,以及朝廷的鼎力支持。我只是恪守本分,做了该做的事。” 寒暄过后,徐增寿便开始向二人汇报南洋水师的近况:“现在咱们南洋水师已初具规模,共有将士五万余人,战船三百余艘,其中包括五十艘配备了最新火器的主力宝船。水师将士皆经过严格训练,战斗力强悍,分驻于马六甲、爪哇、苏门答腊、暹罗等各国的关键港口,主要承担三项要务:一是为往来于南洋与中原的商队提供护航服务,抵御海盗侵扰,确保商路畅通;二是保护大明商贾在各国开设的香料、橡胶、蔗糖等种植园,维护商贾与劳工的安全;三是按朝廷规定,向过往商船与种植园收取适量费用,用于水师的军饷、船只修缮与港口建设,如今已能实现自给自足,无需朝廷额外拨款。” 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这几年,南洋海盗基本被肃清,商路畅通无阻,前来贸易的商船逐年增多,种植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。仅马六甲周边,大明商贾便开设了上百座种植园,雇佣了数万当地劳工与中原移民,每年产出的香料、蔗糖等物资,通过商船运往中原与南洋各国,利润丰厚。” “还有一事需向二位殿下禀报。”徐增寿补充道,“按殿下此前的吩咐,李景隆将军已在三个月前,亲自率领一支由二十艘主力宝船、三万将士组成的船队,携带大量大明特产,向西航行,开拓通往西洋的商路。船队计划途经印度、波斯,最终抵达阿拉伯地区,与当地城邦建立贸易往来,目前尚未传回消息,但出发前已约定了联络方式与汇合地点,想来应是一路顺利。” 朱高炽与朱雄英听后,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 第(1/3)页